2023年7月15日 星期六

 施懿珊,許多年後,返回北美館的個展,一個有關‘’施刑‘’的數位肉身性的範式,串聯起她過往關注‘’刑具‘’作用在身體的議題,就像她的後繼者劉翰之所諭示的個體是普遍受刑的在世存在。她是不同於鄭淑麗的世代思維,朝向一項研究與探問我們未來的數位世界裏的刑罰體系,或她所謂的判罰,可補充張懿文兩年前在「空總」的策劃。

判罰,punishment ,華語給的語意顯得較具滲透力,並不全然指向國家層級的科技治理,也涵蓋社會的所有機構。因此,這裏不是要談簡單的賞罰機制,而是社會建構裏更為深層的刑罰制度,是在暴力裏需要一種藉助暴力的立法。權限,也是數位科技社會常碰到的項目,設立使用權或享有權的門檻,而刑責不僅是權力的表現,也是對權力的掌控。
今天在施懿珊的導覽下,未來學不是空想的世界,因為將來的科技治理會把肉身當作是數位與實體的孿生,她對我說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比喻:你活在實體世界是處於無罪狀態,但不保證你在數位社會是無罪的,因為你在那裡被判刑/判罰了。我引申一下,這像是說,世界上有兩種罪在等你,你犯了其中一個,或都有罪在身,以至於最慘烈的處境,甚至不得不:我在故我罪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  Melania很會穿衣服,表達服裝符號學能潛藏的政治訊息,在此,符碼效能不是單一元素的表現,誰穿?在哪種場合穿?都是決定符碼的意義生產的要素——甚至包括攝影的操作,如視角、光線或取框的圖像學等待,在臉書上的人,show合照或獨照也都是有選擇的po,即使最簡單也是,「選擇」是當...